报告解读
昨天上午,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正式开幕,财政部将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提交大会审议。
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,也是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。根据预算草案安排,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、更可持续,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,增长1.8%;赤字率按3.2%左右安排,赤字规模3.57万亿元,比去年减少1900亿元;国防支出为13553.43亿元,比2020年增长6.8%。
增长
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增长1.8%
根据预算草案中的分析,总体来看,2021年财政收支形势十分严峻,预算平衡难度进一步加大,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也不容忽视。草案指出,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、更可持续。一方面,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、稳定性,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,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,合理安排赤字、债务、支出规模,不急转弯,把握好时度效。另一方面,政策操作上更加精准有效,以更大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,进一步完善政策实施机制,切实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。
根据财政预算草案,今年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支出强度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,增长1.8%,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,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,着力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资金需求,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。
今年将继续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,包括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,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,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。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。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,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,再减半征收所得税。取消港口建设费,将民航发展基金航空公司征收标准再降低20%。
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.6%
根据预算草案,今年将主要在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、扩大内需、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、乡村振兴、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、民生保障、国防外交和政法工作这7个方面重点发力。
其中,今年我国继续坚持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,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优化支出结构。围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稳定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行,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。加大基础研究投入,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.6%,重点用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以及支持基础研究领域科研院所、科技创新基地、科研人才等。
在扩大内需方面,今年将支持健全教育、养老、医疗、育幼等政策体系,促进解决居民消费后顾之忧,提升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和意愿。
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增加20亿元
为支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,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,今年将继续增加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,重点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。其中,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安排19087亿元,增长11%;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安排3379亿元,增长13.4%;革命老区、民族地区、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安排1466亿元,增长10.1%。
根据安排,今年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。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(原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)安排1561亿元,增加100亿元,重点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、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。
在民生方面,为更好地保障就业,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559亿元,增加20亿元。为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,今年将继续提高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,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至4.5%,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473亿元。在强化公共卫生投入方面,对医保基金负担的新冠病毒疫苗及接种费用给予补助,支持实施居民免费接种政策。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,达到每人每年580元,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40元,达到每人每年320元,个人缴费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,达到每人每年79元。
今年国防支出比去年增长6.8%
预算草案显示,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450亿元,比2020年执行数增长 8.1%。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950亿元,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、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85亿元,收入总量为91385亿元。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8885亿元,增长0.4%。收支总量相抵,中央财政赤字27500亿元,比2020年减少300亿元。
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中央本级支出、对地方转移支付、中央预备费反映。其中,中央本级支出35015亿元,下降0.2%,连续第二年负增长,主要是为增加对地方的财力支持,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,大力压减本级支出。其中,今年的国防支出为13553.43亿元(约2090亿美元),比2020年增长6.8%。本版文/本报记者 蒋若静 李泽伟 张夕 统筹/刘晓雪
下降
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
比2019年下降3.9%
根据预算草案中介绍的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,一季度受疫情暴发蔓延影响,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4.3%,为2009年以来首次负增长。经艰苦努力,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经济逐步恢复,财政运行情况逐季向好, 二季度收入触底回升、降幅收窄至7.4%,三季度由负转正、增长4.7%,四季度持续向好、增长5.5%,全年预算目标基本实现。
2020年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894.92亿元,为预算的101.5%,比2019年下降3.9%。其中,税收收入154310.06亿元,下降2.3%;非税收收入28584.86亿元,下降11.7%。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5588.03亿元,完成预算的99.1%,增长2.8%。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40.21亿元,支出总量为246628.24亿元。收支总量相抵,赤字37600亿元,与预算持平。
今年赤字率按3.2%安排
比去年有所下调
在赤字率方面,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,今年的赤字率按3.2%左右安排,比去年有所下调。赤字规模为3.57万亿元,比2020年减少1900亿元,其中中央和地方分别为2.75万亿元和8200亿元。财政部表示,这样安排,既体现了财政政策的积极取向,又释放出我国不搞 “大水漫灌”式强刺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信号,并为今后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留出政策空间。
今年还将适度减少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。新增专项债券安排3.65万亿元,比上年减少1000亿元。同时,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,相应地,不再实行特殊转移支付,回归执行正常转移支付制度。为了继续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,预算草案指出,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,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,重点项目和政策性补贴也按照从严从紧、能压则压的原则审核安排。